中药萆薢别名又叫什么

2023-04-05 20:35:52 美食菜谱 段婆

粉萆薢、绵萆薢、黄姜。

萆薢的功效: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主治: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禁忌:肾阴亏虚、遗精滑精者慎用。

中药萆薢为不规则的斜切片,边缘不整齐,大小不一,厚2~5mm。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,有稀疏的须根残基,呈圆锥状突起。质疏松,略呈海绵状,切面灰白色至浅灰棕色,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。气微,味微苦。

扩展资料:

粉萆薢具有降压、提高免疫的作用,孕妇服用对于妊娠高血压有一定的作用,而且还能提高抗病能力,减少药物对于胎儿的伤害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粉萆薢对于成人膏淋、风湿痹病等有治疗效果,但婴幼儿并无此类病症,没有必要服用此药物,并且婴幼儿本身对于药物敏感,容易对身体带来伤害。
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萆薢之功,长于袪风湿,所以能治缓弱顽痹、遗浊、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,例如风湿痹痛、关节不利、腰膝疼痛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萆薢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绵萆

粉萆薢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粉萆薢有什么药用价值

1、粉萆薢,中药名。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。秋、冬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
2、功效与作用: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常用于治疗风湿顽痹、腰膝疼痛、筋脉屈伸不利;膏淋、热淋、石淋、小便不利;脾胃湿热下注之尿浊症;湿热下注所致带下、遗精等。

粉萆薢和棉萆薢有哪些区别?它们是同一种中药吗?

粉萆薢与绵萆薢是两种药材,粉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,绵萆薢为同科植物绵萆薢.或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.两者利湿去浊,祛风通痹之功效较为相似,名称也易混淆,所以本实验从植物性状,显微结构,薄层色谱,紫外光谱等四个方面对两者作了对比鉴别 。

粉萆薢和棉萆薢的区别 教你方法辨别

从成长外形来看

想要让我们分清楚粉萆薢和绵萆薢的区别,那么实际上最明显的应该是在他们成长的时候了。粉萆薢是一种根茎横着走的缠绕藤草系类植物,但是绵萆薢却恰恰相反,它是根茎左旋的一种圆柱状植物。而粉萆薢在成长的时候叶子一直为小心形状,而绵萆薢却变化比较大,但基本也呈规则三角形状,所以我们在平时就不妨试试通过这样的细节来分辨两种中药材。

从颜色来看

除了从外形上进行区分,我们还能够通过他们的花和叶子来进行区分,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一点。粉萆薢花开的时候花丝很短呈黄色,但是等到枯萎的时候却是淡黑色,因此我们在市面上买到的干萆薢花只可能是淡黑色。而绵萆薢在开花的时候是白色,干后是棕褐色。这是粉萆薢和绵萆薢的区别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。

从花期与果期看

粉萆薢和绵萆薢的区别还在于他们的开花结果时间不一样,基本上绵萆薢比粉萆薢晚1-2个月,粉萆薢一般是5-6月份开花,6-7月份结果,而绵萆薢却在6-7月份开花,这时候粉萆薢已经可以在市场见到了,再等一个月到7-8月份绵萆薢才能在市场上见到。所以说在购买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注意时间,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去服用,那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用到我们人体所需要的中药材。

服用粉萆薢是不错的选择,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增强身体素质,特别是治病的效果非常好,所以我们在平时就不妨试试粉萆薢,可以帮助我们治病,但是也要对粉萆薢和绵萆薢的区别有了解才行,这样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用到合适的中药材。

粉萆薢的作用?

粉萆薢,别称大萆薢、山畚箕、山薯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性平,味苦。归肾经、胃经。

【功效与作用】

利湿去浊、祛风除痹。属利水渗湿药下 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。

主 治:

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 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

绵萆薢和粉萆薢能互相代替吗

绵萆薢和粉萆薢可以互相代替。粉萆薢和绵萆薢都来源于薯蓣科植物,二者功效基本相同,都具有利湿去浊、祛风除痹的功效,都可用于治疗白带过多、膏淋、白浊、关节不利、风湿痹痛、腰膝疼痛。

绵萆薢和粉萆薢的区别

萆解又名粉萆薢,黄姜,绵萆薢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。绵萆薢与粉萆薢是从199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至今的两种药材,药典中收载的两者功能完全相同,据查阅许多质料均显示二者在结构和化学成分上都有差别。

粉萆薢是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,有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的功效。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的干燥根茎,有利湿去浊,祛风通痹的功效。功效类似,来源不同,产地也不同。

绵萆薢的产地主要分布区域是浙江、福建。粉萆薢的产地主要分布区域是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。来源也不同,粉萆薢是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,而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的干燥根茎。